人與人之間經常有摩擦,企業(yè)與企業(yè)之間經常有摩擦,國與國之間也經常有摩擦,怎么解決?
有人依靠的是說服,有人靠的是信賴,有人依靠的是武力和拳頭,有的人依靠的是權力等等。
我認為最持久,最穩(wěn)定,最公平的方法是建立和使用標準才能減少摩擦。
舉個例子:我認識一個在新加坡做房地產生意的企業(yè)家,他也是從大陸到了新加坡,也是從小工開始干起,由于好學上進,很快掌握了這門兒技術,在新加坡獲得了新加坡的綠卡,留在新加坡逐漸發(fā)展自己的事業(yè),而且發(fā)展得越來越好。
我就問他發(fā)展快的原因,他回答說:每個行業(yè)都有制約本行業(yè)的難點和痛點,只有具備了本行業(yè)的難點和痛點的解決方案才是你快速成長的關鍵。
比如:在中東沙漠地區(qū),不缺石油,但是缺水,以色列抓住這個機會,研發(fā)創(chuàng)造了海水淡化技術,讓附近的地中海,甚至加利利海都能被充分利用起來,出口淡水給缺水的國家,收益相當豐厚,在以色列旅游觀光喝水還免費。
因此,他分析了新加坡房地產行業(yè)的難點和痛點,他認為新加坡的建筑市場非常成熟,競爭非常激烈,言論也比較自由,做好做壞直接都能讓大家知道,所以不斷建立一個好的口碑就是能夠帶來更多的項目,也會有更多的收益。
這里需要介紹一下新加坡和國內房地產市場的區(qū)別,中國是社會國家,國有體制規(guī)定了土地國有,土地歸公方式,因此國家首先統一批量的拍賣土地給開發(fā)商,然后由開發(fā)商建樓,由于是大宗土地,一般小規(guī)模的房地產公司就無法生存,只有大開發(fā)商拿到了稀缺土地資源,既然開發(fā)商是批量購買,因此也是統一設計,統一施工,統一銷售。
所以大家看到的都是統一的樣式,統一的結構,這樣也導致給各家各戶的各種需要和標準化房子是有差異的,誰都想改,所以就有了每家都裝修,家家都砸墻的局面。當然也可能導致大量的建筑垃圾出現。
而新加坡和我們不一樣,新加坡土地私有,但是國家因為需要規(guī)劃和建設,本著有序分布發(fā)展的原則,對不同規(guī)劃的地塊采用不同年限的產權房子政策,對快規(guī)劃和使用的政府土地,可能是十年產權的便宜房子,有的也可能是20年產權,長的有的可能是99年產權。由于產權不同,也由于年限不同,就導致這個業(yè)主對房子建筑裝修質量等要求也不一樣。自然也出現戶戶差異,戶戶有特色的,戶戶創(chuàng)新的好看房子的街景。
由于產權不同,有些行業(yè)國家標準要求和個人想法也不同,所以在建設過程中,業(yè)主和建筑裝修商經常有一些摩擦,這也是各家房產建筑商都遇到這個頭疼的問題。
這個領導就想出一個辦法,建立一個獨立第三方監(jiān)理機構來解釋的機制,來對它的每一個房子的成果是否符合國家標準,進行一個評定和分析。畢竟行業(yè)國家標準是法令的要求,業(yè)主也基本能接受,所以減少了無效的爭論。
他說,沒有實施“邀請國家專家評審解釋機制”前,業(yè)主客戶經常提出的過分要求,例如,“這個地坪太淺希望深一點”,“接雨水地漏的太長希望短一點”,“多蓋一點點沒事”等等,但是很多都有悖建筑設計安全或者相關規(guī)定的,怎么解釋也不行,自從他請了這個第三方監(jiān)理的人員來了以后,他們代表的是行業(yè)標準和國家標準,講解這件事兒的分歧的時候,更容易得到客戶的認同和接受。 所以,他和同行比較起來,滿意度比較高,尾款速度就比較快,當然現金流好,收益也會比較好。
當他講完這個例子之后,讓我有個感悟:當我們遇到甲乙雙方的分歧與矛盾的時候,需要分析矛盾沖突大不大?如果矛盾不大,主要解決問題的方法是靠良好的人際關系建設能力去協商解決,這也是大多數人的情況的常見思維,但如果矛盾分歧比較大,就是建立標準或者請類似一個專業(yè)法官角色來說明標準和解決問題。
如同夫妻離婚,家庭財產分割的基本標準就是各占一半,這個“各占一半”就是標準,大家想想,如果沒有這個標準,會出現什么情況?男生認為離婚后女生需要凈身出戶,女生認為,家里自己奉獻更大,因此需要分家拿大頭,這樣兩人爭吵不休,更傷和氣。永遠吵不完,甚至還會出現動刀子的局面。所以有了標準后,大家在標準的基礎上協商,效果好于沒有標準。
國與國之間矛盾解決,也是一樣,既要有外交官協調解決矛盾,也需要有聯合國協調信息,引導解決,當然最重要的是大家都有共同遵守的聯合國憲章,有普遍認同的價值理念才行。
其實很多行業(yè)都有一定的規(guī)矩,雙方都應該遵守合作準則,當然如果你是甲方或者決策者,能夠有一個標準,用這個標準看待人,評價人,可能更加客觀,對方更容易接受。
曹德旺先生在他的一本書,《心如菩提》中講過這樣相同的例子。
一個建筑商跟他合作,準備建一個廠房。當時采用競標方式,有的供應商報價是1000塊錢一平米,有的報價是800塊錢一平米。當然,有一個質量不錯的小伙子為了接這個項目,主動報了500塊錢一平米。曹德旺通過調查,發(fā)現建筑成本都是600元,因此500元肯定虧,所以了解了對方,發(fā)現這個年輕人做到工程質量也不錯,所以選擇了這家,
項目結束后,驗收的質量也不錯。曹德旺主動選擇給這個小伙子加了一百元/平米,這個小伙子很感動,至今是他的鐵桿供應商,也成為長久的好朋友。大家都覺得曹德旺會做人,大家也愿意跟著他干,其實不是因為他給得比別人多,而是“明事理,不坑人”,用古代的話說就是:明君。
以上兩個案例,告訴我們管理者,在和同級別外部溝通的時候,不僅僅是提升自己的溝通說服能力,還需要建立一個大家認同的標準,這樣大家在標準的基礎上溝通,容易達成共識。
當然你是甲方,或者上級領導,面對下屬,對乙方,如何做到“公心為上”呢?,需要你首先通過學習掌握對方的行業(yè)知識與技能,對該領域有一個質量好壞的標準和主要評價依據,或者通過溝通,利用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,建立一個相對客觀的評價基準,在這個基礎上,你對下屬,對乙方進行溝通合作時候,就能做到明事理,知深淺,得人心了。
轉載:http://szsxbj.com/zixun_detail/11470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