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大多數(shù)人都知道“按照你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去對待別人”,其中蘊含了一條黃金法則;我們要像對待自己一樣去對待他人。這句格言似乎為公民社會提供了基礎,公民社會中的每個人需要考慮自己的行為。
一些倫理學家指出,在別人不想被你以相同的方式對待的情況下,黃金法則不太起效。比如,你喜歡在凌晨3點的時候,把音量開到*狂聽hip-hop音樂。但是如果你的鄰居不能分享你的音樂品位或者你所選擇的時段,那么黃金法則可能很難安撫對方。同樣,您喜歡戲謔嘲弄并不意味著你有權利去戲謔別人,因為對方可能會覺得這種類型的幽默是冒犯或者傷人的。
黃金法則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著特殊問題:對于什么是令人滿意的規(guī)范,彼此的答案可能各不相同。例如,大多數(shù)從低語境文化中來的人,以英語作為第一語言,他們看重誠實和清楚的溝通;同等水平的坦白,在像亞洲或者中東地區(qū)這樣的高語境文化中是很冒犯的。一個天真的溝通者如果按照黃金法則去做,聲稱“我只是以我想被對待的方式來和別人溝通”而為自己的社交錯誤群護。這類自我中心主義的觀點只會導致溝通的失敗,以及一些非常不愉快的后果。
為了應對上述不同需求的挑戰(zhàn),米爾頓·貝內特(Milton Bennet)提出了“白金法則”,即“按照別人所希望被對待的方式對待別人”。與黃金法則不一同,這個法則要求我們在決定如何有道德地做事之前,先去了解別人是怎么想的和他們想要的是什么。"換句話說,白金法則意味著同理心是道德敏感性的先決條件。
盡管乍看上去白金法則很有吸引力但它也有自己的問題。我們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的情況:我們用別人想要的方式對待他們了,但卻損害了自己的需求,甚至我們的道德準則。白金法則可能會迫使我們?yōu)榱藙e人的利益去欺騙、偷竊或者說謊,這些情況不難想象。
不過,即便按照白金法則行事存在問題,像這樣思考的好處也很清楚。良性行為的一個必然要求是運用同理心的能力》它有助于我們認識到,在相同的情境下,別人想要的和我們想要的有可能不同。
通過回答下列問題,運用這里介紹的倫理原則:
思考在你最重要的一段人際關系中,運用黃金法則和白金法則會產(chǎn)生怎樣的影響。
1.你有足夠的信息來運用黃金法則嗎?白金法則呢?在你把每個法則付諸實踐之前,什么樣的溝通是必要的?
2.哪個法則看起來更有效?
轉載:http://szsxbj.com/zixun_detail/110892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