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國的父母都有一個很深的教子觀念,那就是:“望子成龍,望女成鳳”;中國的父母自己這一代沒能實現(xiàn)的夢想,基本上都會寄希望于下一代兒女能夠?qū)崿F(xiàn),以彌補自己一生的遺憾。其實,不僅中國,估計任何國家的父母都會有以上兩個觀念,只是程度不同而已。比如:最近上映的一部印度電影《摔跤吧,爸爸》,也是以上兩個觀念下的育兒之道。幸運的是,電影中,在爸爸的強力培養(yǎng)下,女兒成才了,成為了世界級的摔跤手,實現(xiàn)了爸爸一生的夙愿。但現(xiàn)實生活中,又有幾個兒女在父母的主導(dǎo)下,真的成才了呢?
我再分享一則我自己成長的故事:小時候,我媽媽特別愛打麻將,麻將桌上涉及到金錢輸贏,難免偶爾會出現(xiàn)斗嘴嘔氣的情況。媽媽每次在外面受了氣,回到家,就會把我叫到身邊:“兒子,你一定要好好讀書,長大出人頭地,替媽媽爭口氣。”坦白講,我小時候努力用功讀書,媽媽這句話是起了很大作用的。可是等我慢慢長大后,考上了大學(xué),在北京工作,也算得上是個爭氣的好兒子了,但我的媽媽依然還會受氣。我忽然明白:媽媽受不受氣,和我爭不爭氣、有沒有出息真的沒有直接的關(guān)系。
以上大概就是我們生活中普遍存在的教子之法了。無關(guān)乎對與錯,我只是提出來供大家自我思考。這不是我們此篇文章的重點,我們今天的重點是和大家一起來聊一聊中國古典的教子智慧,并和西方的家庭教育做一個簡單的對比,同時我們也粗略的管窺一下現(xiàn)代的家庭教育。
教育的本質(zhì)是什么
教育的本質(zhì)到底是什么?我們先來看看“教育”兩字的古體字演化進程:
從上列甲骨文字形我們可以看出,它的右邊是一只手拿著一根教鞭(攴);左下方是一個“子”字,表示小孩,“子”上是兩個交叉符號(爻),子承爻,爻乃天地萬物變動、生生不息的規(guī)律。言是傳,身是敎。身體力行是敎,以身作則是敎,正身明法是敎,上行下敩(xiao,效)是敎。整個字形“教”是會意一個人手持教鞭在教育小孩。金文、小篆的字形沿襲了甲骨文字形,其結(jié)構(gòu)基本一致??瑫淖中?ldquo;教”較甲骨文、金文字形有所變化,左邊變成了“孝”字,變成了形聲字。
《說文解字》里說:“教,上所施下所效也。”意思是說“教”字的本義就是在上面的施教,在下面的效仿的意思。段玉裁注云:“上施,故從攴;下效,故從效。”“教”字當“教育”、“教導(dǎo)”義講一直到今天還在使用,從其造字方法上我們似乎也可以窺見古代教育方法的某些信息。古人說:“子不教,父之過;教不嚴,師之惰”,意思是說兒女教育不好,是父母的過錯;學(xué)生教育不嚴,是老師的懶惰。
從上列甲骨文字形來看,它的左邊是個“女”字(也有的字寫作“母”字),右下方是個倒著的“子”字,表示胎兒頭向下,“會意”胎兒剛生產(chǎn)下,倒“子”下面還有些“點兒”,表示胎兒剛出生時身上帶的血水和胎液。整個字形就是會意母親生育胎兒的形狀。它是個會意字。金文字形與甲骨文字形大同小異,只是該字的左右結(jié)構(gòu)換了個位置。這個字形也可以隸定位“毓”字,在《說文解字》里把“毓”看做是“育”字的異體。小篆的字形發(fā)生了一些演變,倒“子”形移到了上面,甲骨文、金文中的“女”(或“母”)字變成了“肉”(月)字,由甲骨文、金文的會意字變成了從“肉”聲的形聲字??w的字形結(jié)構(gòu)是沿襲了小篆的形體結(jié)構(gòu)來的。
《玉篇》里說:“育,生也。”是其本義為“生養(yǎng)”、“生育”,如《易·漸》里說“婦孕不育”,意思就是說婦女懷孕了,但還沒有生產(chǎn)。后來又引申出“養(yǎng)活”、“養(yǎng)育”,《玉篇》里也說:“育,養(yǎng)也。”如《管子·牧民》里說“養(yǎng)桑麻,育六畜”,這里的“養(yǎng)”,“育”是對文,都是“養(yǎng)活”、“養(yǎng)育”的意思。再如《史記·文帝本紀》中說:“朕下不能理育群生”,意思就是說我對下面不能管理養(yǎng)育百姓。
《說文解字》里說:“育,養(yǎng)子使作善也。毓,育或從每。”意思是說“育”就是生育養(yǎng)子的意思,“育”字或從“每”,作“毓”,是“育”的異體字、“育”有時與“養(yǎng)”義同,現(xiàn)在有些方言里把“生孩子”說為“養(yǎng)孩子”。到后來“育”、“養(yǎng)”的含義就有區(qū)別了。再后來就又引申出“培養(yǎng)”、“教育”之義,如《孟子·告子下》里說“尊賢育才,以彰有德”,意思是說要尊敬賢者,培養(yǎng)人才,表彰有道德的人。
以上文字有些拗口晦澀,讀者簡要瀏覽即可;歸根揭底,中國古人認為教育的本質(zhì)無外乎:一、上行下效,言傳身教。二、品行為先,才能為后。三、嚴格施教,砥礪智慧。
以上三點中國古典教育精髓,可謂教育至理;但我個人認為還是有些許瑕疵的。具體為八個字:嚴肅有余,活潑不足。在此教育觀念指導(dǎo)之下,無怪乎中國的父母(尤其是父親)大多是一副恪謹嚴肅、威風(fēng)凜凜的形象。西方則有不同,西方式父母大多是和孩子朋友式的相處的,西方式的父母活潑、幽默、互動。這一點直到80后一代成為父母之后,才得到全面改觀。
中國古典教子理論
中國歷來就是一個極其重視“教子”的國度。諺語云:“貧不過三代,富不過三代。”大概每個中國的父母,都深受這句話的影響。所以在中國,無論是貧賤之室、抑或是富貴之家,都非常重視子女的培養(yǎng)。窮人通過教子希望改變家庭階層,直通富貴;富人通過教子希望恒守富貴,避免三代而衰的宿命?;诖?,在幾千年的發(fā)展歷程中,中國人總結(jié)出了一系列的教子理論,我們下面簡單的和大家聊聊:
在古代農(nóng)業(yè)社會的中國,國之四民為:士、農(nóng)、工、商;士即知識分子讀書人;農(nóng)指農(nóng)業(yè)生產(chǎn)者;工即手工業(yè)勞動者;商指商業(yè)貿(mào)易工作者。四民之最高貴者乃士和農(nóng)。所以“耕讀傳家”是古典中國教子的一貫傳承。讀書被認為是天下第一等好事。為了讓子孫后代勤學(xué)苦讀,構(gòu)筑書香門第,“萬般皆下品,唯有讀書高。”成為中國人教子的圭臬。甚至還演化出了讀書功利至上論:“書中自有千鍾粟,書中自有黃金屋,書中自有顏如玉。”總之,無法道盡讀書好??!
以上所寫稍顯偏激,其實中國人教育兒女讀書大多動機是非常純粹的。正所謂:“讀書志在圣賢,非徒科第。”每一位中國的父母,都希望兒女能成為賢達,受人尊敬。在古典中國,成為一名“鄉(xiāng)賢”是很光榮的事情。古代中國,教子讀書,分為小學(xué)和大學(xué)兩個階段;所謂小學(xué),即童蒙養(yǎng)正,培養(yǎng)孩子“灑掃應(yīng)對進退、禮樂射御書數(shù)。”等各項立身處世的必備技能。從小養(yǎng)成孩子獨立自強、知書達禮的素養(yǎng)。所謂大學(xué),即引導(dǎo)孩子向善,成為品行高潔之士。即《大學(xué)》開篇講的:“大學(xué)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”
讀書在于明理,而人倫之基,乃在于“忠孝”二字。中國人講:“忠臣必出于孝子之門”。并認為,擺脫貧富不過三代、做到恒享富貴的秘訣就在于:“忠孝治家,福能久享。”在家是個孝順的好兒男,在外大體上也會是一個好公民、好下屬、好領(lǐng)導(dǎo)、好朋友。基于此,儒家的家教以“孝”為根,以“孝”為基。儒家對于“孝”的論述可謂系統(tǒng)而又廣博,其歌頌的孝子賢孫可謂枚不勝舉。儒家學(xué)者甚至編寫了一部《二十四孝》以用來移風(fēng)易俗、教化萬方。關(guān)于儒家的“孝文化”,有機會,各位讀者可以詳細讀一讀我的另一篇文章:《論孝道》。
藏富教子,也是中國古典家教的一大法寶?!兜赖陆?jīng)》中名言:“甚愛必大費,多藏必厚亡。”這句話放在家教上就是:對于兒女太過溺愛,就會大量破費家財和耗費精神;給兒女積累太多財富,反而會讓兒女有可能遭受滅頂之災(zāi)。儉樸向來是中國家教始終恪守的原則。東漢名臣楊震,可算得上在家教方面非常成功的代表了,他的子孫后代都位極人臣,四世三公;連隋朝開國皇帝楊堅在追述自己祖宗時,都攀上楊震,說自己是弘農(nóng)楊震的后代。楊震官至太尉,在任內(nèi)公正廉明,不接受私人的請托。他的子孫蔬食徒步,生活儉樸,他的一些老朋友或長輩,想要他為子孫布置產(chǎn)業(yè),楊震說:“讓后世的人稱他們?yōu)榍灏坠倮舻淖訉O,不是很好嗎?”楊震后官至太尉。
自古家敗敗在一個奢字,人敗敗在一個逸字?!度纸?jīng)》云:“人遺子,金滿籝,我教子,唯一經(jīng)。”林則徐說過一段發(fā)人深省的話:“子孫若如我,留錢做什么,賢而多財,則損其志;子孫不如我,留錢做什么,愚而多財,益增其過。”這話說得何其透辟又何其超脫。子孫如果像我一樣卓越,那么,我就沒必要留錢給他,賢能卻擁有過多錢財,會消磨他的斗志;子孫如果是平庸之輩,那么,我也沒必要留錢給他,愚鈍卻擁有過多錢財,會增加他的過失??山裉?,能真正讀懂并踐行林則徐這段話的,又有多少人呢?
在中國古典的教子理論中,尤其重視母教的作用。古語云:“閨閫乃圣賢所出之地,母教是天下天平之源。”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,而孩子從小待在母親身邊的時間遠遠長于父親,所以一個孩子的健康成長、人格完善,母親的責(zé)任尤其重大。中國幾千年來涌現(xiàn)了無數(shù)賢良的母親,她們?yōu)橹腥A大地培養(yǎng)了數(shù)不清的優(yōu)秀好兒女。最著名的莫過于我們耳熟能詳?shù)?ldquo;四大賢母”了,她們是:孟母、陶母、歐母、岳母。這四位母親以其高貴的品格、堅韌的意志培養(yǎng)出了孟子、陶侃、歐陽修、岳飛。她們教子的故事,流芳百世,幾乎每個中國的讀書人都耳熟能詳:孟母斷機杼、孟母三遷;陶母截發(fā)筵賓、封壇退鲊;歐母畫荻教子;岳母刺字等典故。她們的四個兒子在中國歷史上非圣即賢,有功于國家民族,有功于華夏文明。
我最喜歡的古典中國的教子理論,來自于莊子的學(xué)說。雖然莊子在論述時,不是特指家庭教育,但我認為當今的父母,都應(yīng)該好好讀一讀《莊子.至樂》中的這則故事:“昔者海鳥止于魯郊,魯侯御而觴之于廟,奏九韶以為樂,具太牢以為膳。鳥乃眩視憂悲,不敢食一臠,不敢飲一杯,三日而死。”大意是說:從前有一只海鳥飛落在魯國都城的郊外,魯侯把它迎進太廟,用酒宴招待,演奏九韶之樂去娛樂它,設(shè)太牢之宴為膳食。而鳥卻頭暈?zāi)垦n愁悲苦,不敢吃一塊肉,不敢飲一杯酒,三天就死了。
奇書《世說新語》里也有類似的一則故事:支公好鶴,住剡東(山印)山。有人遺其雙鶴,少時翅長欲飛。支意惜之,乃鎩其翮。鶴軒翥不復(fù)能飛,乃反顧翅,垂頭視之,如有懊喪意。林曰:“既有凌霄之姿,何肯為人作耳目近玩?”養(yǎng)令翮成置,使飛去。
對待孩子好,不應(yīng)該以我們認為的好的方式,而是要以孩子認為的好的方式對待他,這才是真正的對孩子好!鶴的生命在天空,虎的生命在森林,魚的生命在江海湖泊;可是我們?nèi)祟悈s給狗穿上了衣服,把鳥關(guān)進了籠子,將魚養(yǎng)在了魚缸,把孩子囚禁在了成年人的世俗世界里。。。
作為父母的我們,是否應(yīng)該反思:我們是怎么樣愛我們的孩子的呢?是按照我們認為對的方式去愛呢?還是按照孩子喜歡的方式去愛?
中國家風(fēng)家訓(xùn)精髓
談到中國古典的家庭教育,就不得不涉及到中華的家風(fēng)家訓(xùn)文化。從某種程度上來說,維系中華文脈延綿不斷流傳至今,家風(fēng)家訓(xùn)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,中國幾乎每個姓氏都有家訓(xùn)。家訓(xùn)首先是用來告誡子孫如何立身處世,不要辱沒先祖遺德。其次間接起到了規(guī)范社會風(fēng)俗、教化人心向善的作用。古人向來喜歡用家風(fēng)、家訓(xùn)、家規(guī)來教育子弟,且在去世前,很喜歡留下些誡子遺言,臨終時千叮萬囑讓子孫遵從效法。如劉備白帝城托孤時,對太子劉禪諄諄教導(dǎo):“勿以善小而不為,勿以惡小而為之。”
從先秦到明清,中國古代流傳下來的家訓(xùn)可謂汗牛充棟,有些堪為經(jīng)典,國人家喻戶曉。本文從中遴選出十份家訓(xùn)羅列如下。這些家訓(xùn)出自各色人等之手,既具有很廣泛的代表性,又是經(jīng)典中的經(jīng)典。讓我們一起來簡要的賞析一番:
一、周公的《誡伯禽書》
周成王親政后,營造新都洛邑,大封諸侯。他將魯?shù)胤饨o周公之子伯禽,周公告誡兒子說:“往矣,子無以魯國驕士。吾文王之子,武王之弟,成王之叔父也,又相天下,吾于天下亦不輕矣,然一沐三握發(fā),一飯三吐哺,猶恐失天下之士。吾聞德行寬裕守之以恭者,榮;土地廣大守之以儉者,安;祿位尊盛守之以卑者,貴;人眾兵強守之以畏者,勝;聰明睿智守之以愚者,哲;博聞強記守之以淺者,智。夫此六者,皆謙德也。夫貴為天子,富有四海,由此德也。不謙而失天下亡其身者,桀紂是也??刹簧鳉e!”這就是周公的《誡伯禽書》。他告誡兒子伯禽:“你不要因為受封于魯國就怠慢、輕視人才。我是文王的兒子,武王的弟弟,成王的叔叔,又身兼輔佐天子的重任,我在天下的地位也不能算輕賤的了??墒?,一次沐浴,要多次停下來,握著自己已散的頭發(fā),接待賓客,吃一頓飯,要多次停下來,唯恐因怠慢而失去人才。我聽說,德行寬裕卻恭敬待人,就會得到榮耀;土地廣大卻克勤克儉,就沒有危險;祿位尊盛卻謙卑自守,就能常保富貴;人眾兵強卻心懷敬畏,就能常勝不敗;聰明睿智卻總認為自己愚鈍無知,就是明哲之士;博聞強記卻自覺淺陋,那是真正的聰明。這六點都是謙虛謹慎的美德。即使貴為天子,之所以富有四海,也是因為遵循了這些品德。不知謙遜從而招致身死國喪,桀紂就是這樣的例子。你怎能不慎重呢?”而伯禽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,沒過幾年就把魯國治理成民風(fēng)純樸、務(wù)本重農(nóng)、崇教敬學(xué)的禮儀之邦。
有道是“周公吐哺,天下歸心”。周公對兒子的諄諄教誨,可謂良苦用心。
二、司馬談的《命子遷》
司馬談學(xué)富五車,所以他后來做了漢武帝的太史令,通稱太史公,掌管天時星歷,還職掌記錄,搜集并保存典籍文獻。這個職位是武帝新設(shè)的官職,可以說是武帝為司馬談“量身定制”的。因此,司馬談對武帝感恩戴德又盡職盡責(zé)。由于責(zé)任心極強,司馬談在臨死的時候,拉著兒子司馬遷的手,邊哭邊囑咐說:“余先,周室之太史也;自上世嘗顯功名于虞夏,典天官事……今漢興,海內(nèi)一統(tǒng),明主賢君忠臣死義之士,余為太史而弗論載,廢天下之史文,余甚懼焉!汝其念!”并認為,“且夫孝,始于事親,中于事君,終于立身。揚名于后世以顯父母,此孝之大者。”這就是司馬談的《命子遷》。司馬談希望自己死后,司馬遷能繼承他的事業(yè),更不要忘記撰寫史書,并認為這是“大孝”。他感到自孔子死后的四百多年間,諸侯兼并,史記斷絕,當今海內(nèi)一統(tǒng),明主賢君、忠臣義士等的事跡,作為一名太史而不能盡到寫作的職責(zé),內(nèi)心十分惶懼不安。所以他熱切希望司馬遷能完成他未竟的大業(yè)。司馬遷不負父親之命訓(xùn),最終寫出被譽為“史家之絕唱,無韻之離騷”的《史記》,名垂青史。
有人說,沒有司馬談的《命子遷》,就沒有司馬遷的《史記》。此話信然。
三、諸葛亮的《誡子書》和《誡外甥書》
諸葛亮46歲才得子諸葛瞻。他很喜歡這個兒子,希望兒子將來成為國家棟梁。諸葛亮有兩個姐姐,二姐所生子叫龐渙,深得諸葛亮喜愛。諸葛亮常年征戰(zhàn),政務(wù)纏身,但仍不忘教誨兒輩。他寫給諸葛瞻和龐渙的兩封家書,被稱為《誡子書》和《誡外甥書》?!墩]子書》曰:“夫君子之行,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。非淡泊無以明志,非寧靜無以致遠。夫?qū)W須靜也,才須學(xué)也,非學(xué)無以廣才,非志無以成學(xué)。淫慢則不能勵精,險躁則不能治性。年與時馳,意與日去,遂成枯落,多不接世,悲守窮廬,將復(fù)何及!”《誡外甥書》曰:“夫志當存高遠,慕先賢,絕情欲,棄疑滯。使庶幾之志揭然有所存,惻然有所感。忍屈伸,去細碎,廣咨問,除嫌吝,雖有淹留,何損于美趣,何患于不濟。若志不強毅,意氣不慷慨,徒碌碌滯于俗,默默束于情,永竄伏不庸,不免于下流。”從兩封信中可以看出,他對兒子和外甥的要求是一致的,教育他們要有遠大志向,戒絕欲望,心態(tài)平和,珍惜光陰,重視學(xué)習(xí)。
諸葛亮被后人譽為“智慧之化身”,他的《誡子書》和《誡外甥書》可謂兩篇充滿智慧之語的家訓(xùn),是古代家訓(xùn)中的名篇。文章短小精悍,闡述修身養(yǎng)性、治學(xué)做人的深刻道理,讀來發(fā)人深省。
四、顏之推的《顏氏家訓(xùn)》
顏之推“生于亂世,長于戎馬,流離播越,聞見已多”。他本著“務(wù)先王之道,紹家業(yè)之業(yè)”的宗旨,結(jié)合自己的人生經(jīng)歷、處世哲學(xué)、思想學(xué)識,寫成《顏氏家訓(xùn)》一書訓(xùn)誡子孫。全書共有七卷計二十篇,各篇內(nèi)容涉及的范圍相當廣泛,但主要是以傳統(tǒng)儒家思想教育子弟,講如何修身、治家、處世、為學(xué)等,其中不少見解至今仍有借鑒意義。如他提倡學(xué)習(xí),反對不學(xué)無術(shù);認為學(xué)習(xí)應(yīng)以讀書為主,又要注意工農(nóng)商賈等方面的知識;主張“學(xué)貴能行”,反對空談高論,不務(wù)實際等。書中許多名句一直廣為流傳,如:“與善人居,如入芝蘭之室,久而自芳也;與惡人居,如入鮑魚之肆,久而自臭也。”“積財千萬,不如薄技在身。”“幼而學(xué)者,如日出之光;老而學(xué)者,如秉燭夜行,猶賢與瞑目而無見者也。”“父子之間不可以狎;骨肉之愛,不可以簡。簡則慈孝不接,狎則怠慢生矣。”“有志向者,遂能磨礪,以就素業(yè),無履立者,自茲墮慢,便為凡人。”“生不可不惜,不可茍惜。”等等。
歷代統(tǒng)治者對《顏氏家訓(xùn)》非常推崇,甚至認為“古今家訓(xùn),以此為祖”,被后世廣為征引,反復(fù)刊刻,雖歷經(jīng)千余年而不佚,可見《顏氏家訓(xùn)》影響之大。
五、唐太宗的《誡皇屬》
在歷代家訓(xùn)中,帝王家訓(xùn)占有特殊位置,其代表作之一就是唐太宗李世民的《誡皇屬》。太宗非常注重對皇子們的教育,經(jīng)常告誡后代,應(yīng)當遵守道德規(guī)范,加強道德修養(yǎng),掌握治國之道。在《誡皇屬》中,唐太宗告誡皇屬們說:“朕即位十三年矣,外絕游觀之樂,內(nèi)卻聲色之娛。汝等生于富貴,長自深宮。夫帝子親王,先須克己。每著一衣,則憫蠶婦;每餐一食,則念耕夫。至于聽斷之間,勿先恣其喜怒。朕每親臨庶政,豈敢憚于焦勞。汝等勿鄙人短,勿恃己長,乃可永久富貴,以保貞吉,先賢有言:‘逆吾者是吾師,順吾者是吾賊’。不可不察也。”唐太宗以自己勤勉政事為例,告誡“生于富貴,長自深宮”的皇屬克制自己,珍惜財物,不可奢侈,每穿一件衣服、吃一頓飯,都不要忘記蠶婦農(nóng)夫的辛勤。在聽聞決斷的時候,不要先入為主,任憑自己的喜怒,要謙虛、善于聽取不同意見,不要因為別人有短處就鄙視他們,也不要因為自己有優(yōu)點就恃才而驕,要把敢于反對你的人當作老師,把逢迎你的人視為賊子。只有這樣才能夠永久富貴,真正吉祥。
太宗對皇屬都有如此嚴格要求,“貞觀之治”的出現(xiàn)就自然而然了。
六、包拯家訓(xùn)
包拯以公廉著稱,剛直不阿,執(zhí)法如山。他在晚年為子孫后代制定了一條家訓(xùn),云:“后世子孫仕宦,有犯贓濫者,不得放歸本家;亡歿之后,不得葬于大塋之中。不從吾志,非吾子孫。”共三十七字,其下押字又云:“仰珙刊石,豎于堂屋東壁,以詔后世。”又十四字。“珙”者即包拯的兒子包珙。包拯的這則家訓(xùn)是他生前對子孫的告誡,并讓其子包珙刊石,豎于堂屋東壁,以照后世。這寥寥三十七字,凝聚著包公的一身正氣、兩袖清風(fēng),雖千載之下,亦足為世人風(fēng)范。
包拯的家訓(xùn),既是他對后人的訓(xùn)誡,也是他一生的品格寫照。
七、歐陽修的《誨學(xué)說》
歐陽修4歲時父親就去世了,母親對他的教育很嚴格。為節(jié)減開支,母親用蘆葦、木炭作筆,在土地或沙地上教歐陽修認字。母親還經(jīng)常用古人刻苦讀書的故事來啟發(fā)他。因此,成為文學(xué)家后的歐陽修在家訓(xùn)中希望兒子能繼續(xù)養(yǎng)成讀書的習(xí)慣,并從書中學(xué)會做人的道理。于是他在教導(dǎo)二兒子歐陽奕努力學(xué)習(xí)時寫下《誨學(xué)說》:“玉不琢,不成器;人不學(xué),不知道。然玉之為物,有不變之常德,雖不琢以為器,而猶不害為玉也。人之性,因物則遷,不學(xué),則舍君子而為小人,可不念哉?”他教誨兒子努力學(xué)習(xí),以不斷提升自身修養(yǎng)。
歐陽修以“玉”喻“人”,誨學(xué)有道,可謂金玉良言。
八、袁采的《袁氏世范》
袁采自小受儒家之道影響,為人才德并佳,時人贊稱“德足而行成,學(xué)博而文富”。步入仕途后,袁采以儒家之道理政,以廉明剛直著稱于世,而且很重視教化一方。在任樂清縣令時,他感慨當年子思在百姓中宣傳中庸之道的做法,于是撰寫《袁氏世范》一書用來踐行倫理教育,美化風(fēng)俗習(xí)慣?!端膸烊珪嵋吩唬?ldquo;其書于立身處世之道反復(fù)詳盡,所以砥礪末俗者極為篤摯,明白切要覽者易知易從,固不失為《顏氏家訓(xùn)》之亞也。”《袁氏世范》共三卷,分睦親、處己、治家三門。這本書的論述不同于一般著述,其語頗有見地,且深入淺出,極具趣味,極易領(lǐng)會和學(xué)習(xí),娓娓道來,如話家常,所以又稱《俗訓(xùn)》。書中有許多句子十分精彩,如“小人當敬遠”“厚于責(zé)己而薄責(zé)人”“小人為惡不必諫”“家成于憂懼破于怠忽”“黨人不善知自警”等等?!对鲜婪丁穫魇乐?,很快便成為私塾學(xué)校的訓(xùn)蒙課本。歷代士大夫都十分推崇該書,都將它奉為至寶。
《袁氏世范》是中國家訓(xùn)史上與《顏氏家訓(xùn)》相提并論的一部家訓(xùn)著作,時人評此書“行之一時,垂諸后世也”。時至今日,《袁氏世范》不僅在中國仍受重視,而且在西方漢學(xué)界也頗受青睞,并有譯本?!对鲜婪丁房芍^真正做到了“垂諸后世”“兼善天下”,成了“世之范模”。
九、朱柏廬的《朱子家訓(xùn)》
清順治二年(1645年),朱伯廬的父親在守昆山城抵御清軍時遇難。朱柏廬侍奉老母,撫育弟妹,播遷流離,備極艱辛。他始終未入仕,一生教授鄉(xiāng)里,向?qū)W者授以小學(xué)、《近思錄》等,曾用精楷手寫數(shù)十本教材用于教學(xué)。他潛心治學(xué),以程、朱理學(xué)為本,提倡知行并進,躬行實踐。平生精神寧謐,嚴以律己,對當時愿和他交往的官吏、豪紳,以禮自持。他與顧炎武堅辭不應(yīng)康熙朝的博學(xué)鴻儒科,后又堅拒地方官舉薦的鄉(xiāng)飲大賓,與徐枋、楊無咎號稱“吳中三高士”。所著《朱子家訓(xùn)》是其代表作,全文五百余字,內(nèi)容簡明賅備,文字通俗易懂,朗朗上口,問世以來,不脛而走,成為有清一代家喻戶曉、膾炙人口的教子治家的經(jīng)典家訓(xùn)。其中一些警句,如 “一粥一飯,當思來處不易;半絲半縷,恒念物力維艱”“宜未雨而綢繆,毋臨渴而掘井”等,在今天仍然具有教育意義。
《朱子家訓(xùn)》全文雖只有506字,卻集儒家做人處世方法之大成,思想植根深厚,含義博大精深。
十、李毓秀的《弟子規(guī)》
李毓秀的人生經(jīng)歷平實,性情溫和豁達,因而缺少傳奇故事。年輕的時候,李毓秀師從同鄉(xiāng)學(xué)者黨冰壑,游學(xué)近20年??婆e不中后,就放棄了仕進之途,終身為秀才,致力于治學(xué)。精研《大學(xué)》《中庸》,創(chuàng)辦敦復(fù)齋講學(xué)。來聽課的人很多,門外滿是腳印。太平縣御史王奐曾多次向他請教,十分佩服他的才學(xué),被人尊稱為李夫子。他根據(jù)傳統(tǒng)對童蒙的要求,也結(jié)合自己的教書實踐,寫成了《訓(xùn)蒙文》,后來經(jīng)過賈存仁修訂,改名《弟子規(guī)》。《弟子規(guī)》共有360句、1080個字,三字一句,兩句或四句連意,和仄押韻,朗朗上口;全篇先為“總敘”,然后分為“入則孝、出則悌、謹、信、泛愛眾、親仁、余力學(xué)文”七個部分,具體列述弟子在家、出外、待人、接物與學(xué)習(xí)上應(yīng)該恪守的守則規(guī)范?!兜茏右?guī)》淺顯易懂,押韻順口,文風(fēng)樸實,說理透徹,可謂諄諄教誨,循循善誘,在我國清代教育史上有一定的影響。清代后期成為廣為流傳的兒童讀本和童蒙讀物,幾乎與《三字經(jīng)》《百家姓》《千字文》有同等影響。
《弟子規(guī)》看似一本不顯眼的小書,實際上匯集了中國至圣先賢的大智慧。
除了家風(fēng)家訓(xùn)作為教育子弟的重要方法和手段之外,家書也是一種重要的教育子弟的方法。如:《曾國藩家書》、《梁啟超家書》、《傅雷家書》等;他們通過家書家信的方式,都培養(yǎng)了出了優(yōu)秀的好兒女。可謂中華家教的典范。
中國經(jīng)典的教子故事
胎教
中國估計擁有世界上最早的胎教記錄。周文王的母親太任,在懷孕期間,非常重視胎教。《列女傳·母儀傳·周室三母》中記載:“大任(太任)者,文王之母,摯任氏中女也。王季娶為妃。大任之性,端一誠莊,惟德之行。及其有娠,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敖言,能以胎教。溲于豕牢,而生文王。文王生而明圣,大任教之,以一而識百,卒為周宗。君子謂大任為能胎教。古者婦人妊子,寢不側(cè),坐不邊,立不蹕,不食邪味,割不正不食,席不正不坐,目不視于邪色,耳不聽于淫聲。夜則令瞽誦詩,道正事。如此,則生子形容端正,才德必過人矣。故妊子之時,必慎所感。感于善則善,感于惡則惡。人生而肖萬物者,皆其母感于物,故形音肖之。文王母可謂知肖化矣。”說的是,她在懷孕之時,不看不正經(jīng)的顏色,不聽淫穢的聲音,不說狂傲的話語,不吃辛辣生冷的食品,以保持仁愛祥和的心態(tài),讓胎兒受到良好的孕育。
讀完以上這則故事,你是否覺得中國古人實在是太厲害了!三千多年前的胎教方法和智慧,直到現(xiàn)在還沒有過時。且現(xiàn)代社會又有幾人可以做到故事中太任這般“目不視惡色,耳不聽淫聲,口不出敖言”呢?
幼教
幼兒時期的教育對一個孩子身心發(fā)展是極其重要的,所謂的“原生家庭”對一個孩子的行為習(xí)慣、價值塑造有著非常重大的影響。古語講:“龍生龍,鳳生鳳,老鼠生的兒子會打洞。”這話雖然殘酷,但也是部分事實,大體什么樣的父母教育出什么樣的兒女。所以,對于孩子幼年時期的教育,還是要歸結(jié)到古典的教育本質(zhì)上來,即:言傳身教,身教為先,言傳為后。做好父母的行為榜樣,兒女自然會效仿。《韓非子·外儲說左上》有一則“曾子殺豬”的故事:曾子之妻之市,其子隨之而泣。其母曰:"女還,顧反為女殺彘。”妻適市來,曾子欲捕彘殺之。妻止之曰:"特與嬰兒戲耳。"曾子曰:"嬰兒非與戲也。嬰兒非有知也,待父母而學(xué)者也,聽父母之教。今子欺之,是教子欺也。母欺子,子而不信其母,非所以成教也。" 遂烹彘也。
曾子用言行告訴人們,為了做好一件事,哪怕對孩子,也應(yīng)言而有信,誠實無詐,身教重于言教。一切做父母的人,都應(yīng)該像曾子那樣講究誠信,用自己的行動做表率,去影響自己的子女和整個社會。
古人教育子女,在子女幼兒時期就非常重視環(huán)境對孩子成長的影響。這方面最經(jīng)典的故事莫過于“孟母三遷”了:孟子小時候,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,孟子學(xué)了些祭拜之類的事,玩起辦理喪事的游戲。他的母親說:“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。”于是將家搬到集市旁,孟子學(xué)了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技能。母親又想:“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。”又將家搬到學(xué)宮旁邊。孟子學(xué)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(jié)。孟母說:“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。”就在這里定居下來了。等孟子長大成人后,學(xué)成六藝,獲得大儒的名望。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(jié)果。孟母被譽為“母教一人”。
母教
母教已經(jīng)在前面的章節(jié)談過了,并以“四大賢母”作為例證。(假如對四大賢母教子的故事不是特別熟悉,請百度百科。)這里我要和各位聊一聊《史記》中記載的幾位極具智慧的母親,因為我始終認為:母親的智慧是兒孫的最大福分。
一、吳起麾下一位不知名的士卒的母親
《史記·孫子吳起列傳》:起之為將,與士卒最下者同衣食。臥不設(shè)席,行不騎乘,親裹贏糧,與士卒分勞苦。卒有病疽者,起為吮之。卒母聞而哭之。人曰:“子卒也,而將,軍自吮其疽,何哭為?”母曰:“非然也。往年吳公吮其父,其父戰(zhàn)不旋踵,遂死于敵。吳公今又吮其子,妾不知其死所矣。是以哭之。”
吳起是一個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卑鄙小人。為了做官,吳起竟然“母喪不臨”、甚至“殺妻求將”,在最初效力的幾個國家都沒得到重用。后來魏文侯因吳起善于用兵,廉潔公平,而且愛兵如子,與士兵同甘共苦,能得到士卒的擁護,就任命他為西河的守將,抗拒秦國和韓國,后來任西河郡守。這一時期,吳起軍隊中有一名士兵身上生出了惡性膿瘡,痛苦難耐。吳起知道后,竟然親自趴在士兵毒瘡上為他吸膿。兒子得到吳起將軍的“親切關(guān)懷”,卻沒有讓母親有一絲一毫的高興,反而讓她痛哭不已。一個連自己的母親去世都可以不回去奔喪的人,一個連自己的結(jié)發(fā)妻子都可以殺的人,為什么就能夠替士兵吮吸膿瘡呢?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老公,因為也曾受到過吳起的這種“親切關(guān)懷”,而變得異常勇猛,不怕犧牲,不久便死在征討敵軍的戰(zhàn)斗中。
在這位母親的眼中,吳起將軍吸的是兒子的膿血,要的卻是兒子的性命。她用哭聲和眼淚表達了她的無可奈何,表達了對吳起復(fù)雜的感情。如果這位母親知道吳起早年的經(jīng)歷,可能她的哭泣會更加悲哀。其實,在某種意義上,吳起就是一個冷血的魔鬼,他是個狂熱的官本位主義者,他心里只有一件事,那就是如何躋身公卿。他所做的一切都在為自己的這一目的服務(wù),拒絕為母親料理喪事,殺妻求將,為士兵吮吸膿血,都是吳起為自己的公卿夢想所付出的努力。士兵的母親看透了其中的把戲,看透了吳起的險惡用心,她因此預(yù)見到了兒子悲慘的未來。一將功成萬骨枯!這是一位悲情的母親,無奈的母親,目光敏銳的母親。
二、趙括的母親
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趙括自少時學(xué)兵法,言兵事,以天下莫能當。嘗與其父奢言兵事,奢不能難,然不謂善。括母問奢其故,奢曰:“兵,死地也,而括易言之。使趙不將括即已,若必將之,破趙軍者必括也。”及括將行,其母上書言于王曰:“括不可使將。”王曰:“何以?”對曰:“始妾事其父,時為將,身所奉飯飲而進食者以十數(shù),所友者以百數(shù),大王及宗室所賞賜者盡以予軍吏士大夫,受命之日,不問家事。今括一旦為將,東向而朝,軍吏無敢仰視之者,王所賜金帛,歸藏于家,而日視便利田宅可買者買之。王以為何如其父?父子異心,原王勿遣。”王曰:“母置之,吾已決矣。”括母因曰:“王終遣之,即有如不稱,妾得無隨坐乎?”王許諾。……。趙王亦以括母先言,竟不誅也。
趙括是戰(zhàn)國時期趙國的將領(lǐng),其父為趙國名將馬服君趙奢。趙括年幼時在其父趙奢的影響下熟讀兵書、能言善辯,卻無實戰(zhàn)經(jīng)驗。趙孝成王六年(前260),趙國中了秦國的反間計,準備用趙括代替廉頗為將。兒子要當趙國的將軍,趙括的母親嚇了一大跳,她心里很清楚兒子那點“紙上談兵”的本事。兒子為將,不但會葬送了自己的小命,也會給趙國帶來難以想象的災(zāi)難。她立場堅定、旗幟鮮明地堅決反對國王的這項任命,甚至到了趙括將要起程的時候,還在孜孜不倦地上書反對。趙王質(zhì)問趙母其中的原因,趙母分析了趙括父子二人的心地不同,境界不同,最終的結(jié)果也一定不會相同,因此希望趙王不要派他領(lǐng)兵。趙王說:“這是軍國大事,無需你過多操心。我意已決,無可更改!”話已至此,趙括的母親說出了一句石破天驚的話:“既然您一定要派他領(lǐng)兵,如果他有不稱職的情況,我只請求免受株連。”顯然,被逼無奈的趙母說的這些話有些出格和過火,但這些包含著強烈的賭氣因素的語言,充分說明了她的絕望和無助。
趙括上任后便改守為攻,在長平(今山西高平西北)主動引兵出擊,被秦軍包圍。期間曾組織多次突圍,但均不成功。在被圍46天后,趙括在突圍時被秦軍射殺,40余萬趙兵只得投降,后被秦將白起全部坑殺。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長平之戰(zhàn)。
因為有言在先,趙括的母親最終沒因兒子的慘敗而被株連。母親的先見之明雖然保住了自己的性命,卻沒有保住兒子的性命。從這一點上說,趙母無疑是失敗的。但是,與趙括的母親相比,趙王用人不當,并且不聽勸諫,當然更是失敗的。趙母的失敗使她失去了兒子,趙王的失敗使趙國幾乎亡國滅種。
三、陳嬰的母親
《史記·項羽本紀第七》:陳嬰者,故東陽令史,居縣中,素信謹,稱為長者。東陽少年殺其令,相聚數(shù)千人,欲置長,無適用,乃請陳嬰。嬰謝不能,遂強立嬰為長,縣中從者得二萬人。少年欲立嬰便為王,異軍蒼頭特起。陳嬰母謂嬰曰:“自我為汝家婦,未嘗聞汝先古之有貴者。今暴得大名,不祥。不如有所屬,事成猶得封侯,事敗易以亡,非世所指名也。”嬰乃不敢為王。謂其軍吏曰:“項氏世世將家,有名于楚。今欲舉大事,將非其人,不可。我倚名族,亡秦必矣。”于是眾從其言,以兵屬項梁。
陳嬰愿是東陽縣令手下的普通工作人員,為人誠實謹慎,在當?shù)赜休^好的口碑。秦末農(nóng)民起義后,東陽縣的年輕人也躍躍欲試,他們聚眾殺死縣令,公推老實的陳嬰擔任他們的首領(lǐng),幾天之間,前來參加革命的人數(shù)就達到了兩萬。為了將革命推向新階段,他們決定立陳嬰為王。王位的誘惑不是哪個男人都可以抵擋得住的,陳嬰當然心中一陣竊喜。
關(guān)鍵時刻,還是母親清醒,她對兒子說:“我到你們陳家,從來都沒有聽說過你們陳家歷代有顯貴之人,你一夜之間暴得大名,不是好事!依我看,就憑你的那幾下子,還不如率眾去找一個可以依靠的大樹。這樣,革命成功了就可以弄個大官當當;即使革命失敗了,因為你不為外人矚目,也就容易逃脫。”于是,陳嬰聽了母親的教誨,率眾投奔了項梁,后來又投奔了劉邦。不出母親所料,革命成功后,陳嬰被封為堂邑侯。這一切都與陳嬰母親對當前今后形勢的正確判斷,和對自己兒子本事的了如指掌分不開的。這是一位有著長遠戰(zhàn)略眼光的偉大的母親。
四、張湯的母親
張湯是西漢時期一位非常有名的酷吏,年輕時喜法律,曾任長安吏、內(nèi)史掾和茂陵尉,后補侍御史。因為治陳皇后、淮南、衡山二王謀反之事,得到了漢武帝劉徹的賞識,先后晉升為太中大夫、廷尉、御史大夫,與趙禹編定《越宮律》、《朝律》等法律著作。張湯用法主張嚴峻,常以春秋之義加以掩飾,以皇帝意旨為治獄準繩。曾助武帝推行鹽鐵專賣、告緡算緝,打擊富商,剪除豪強,頗受武帝寵信,多行丞相事,權(quán)勢遠在丞相之上。元鼎二年(前115),因為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的構(gòu)陷,被強令自殺。
張湯雖然自殺,但生前畢竟擔任過高級別的領(lǐng)導(dǎo)職務(wù),為了張湯的體面,他的兄弟和兒子仍想舉全家之力厚葬張湯,同時也想借此告慰張湯屈死的冤魂。張湯的母親卻力排眾議,言辭堅決地說:“張湯是天子的大臣,遭受惡言誣告而死,我們?yōu)楹我裨崮兀?rdquo;因此,曾經(jīng)位列三公的張湯,死后就如同一個草芥百姓一樣,被一輛破破爛爛的牛車拉到了古陌荒阡。據(jù)說,張湯的遺體躺在一個薄薄的棺材里,棺材之外連個外槨都沒有。
張湯的母親以這種另類方式來表達內(nèi)心的怨恨,向社會發(fā)出了無聲的抗議。漢武帝知道后,感慨地說:“非此母不能生此子!”張湯身后的凄涼感動了漢武帝,他窮究此案,終于發(fā)現(xiàn)了問題所在,于是砍下了誣告張湯的三個長史的腦袋。漢武帝為了安慰張湯的在天之靈,就不斷提拔他的兒子張安世。從此,張安世步步高升,到漢宣帝時期被封為富平侯,尊貴無比。隨著張安世地位的提高,班固在撰寫《漢書》的時候,就將張湯由《酷吏列傳》中抽出,張湯總算翻了身。而這一切無疑都和張湯母親當年的重大決定有直接關(guān)系。正是因為張母堅持薄葬張湯,張湯的冤情才得以為皇帝所矚目,張家才贏得了最后的公正。
成教
當我們老了,而孩子卻長大成人了,擁有了學(xué)識,有自我生存能力,樹立了獨立的價值觀,甚至他們已經(jīng)結(jié)婚生子了,也為人父母了;這個時候,該如何與他們相處呢?
孔子講:“君子有三戒:少之時,血氣未定,戒之在色;及其壯也,血氣方剛,戒之在斗;及其老也,血氣既衰,戒之在得。”孔子的意思是,當一個人年老色衰了,要學(xué)會放手,切莫貪得無厭。退居二線比較好。在家庭中也是如此,這個時候應(yīng)該多讓孩子們操持家政,自己樂得個頤養(yǎng)天年,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!偶爾以“家庭顧問”的角色出現(xiàn),既能給兒女們以人生的指導(dǎo),又不讓兒女束手束腳。這才是家庭相處的大智慧。
《資治通鑒.漢紀三十六》記載了一則東漢伏波將軍馬援教育子侄的故事:援兄子嚴、敦并喜譏議,通輕俠,援前在交趾,還書誡之曰:“吾欲汝曹聞人過失,如聞父母之名,耳可得聞,口不可得言也。好論議人長短,妄是非政法,此吾所大惡也,寧死,不愿聞子孫有此行也。龍伯高敦厚周慎,口無擇言,謙約節(jié)儉,廉公有威,吾愛之重之,愿汝曹效之。杜季良豪俠好義,憂人之憂,樂人之樂,父喪致客,數(shù)郡畢至,吾愛之重之,不愿汝曹效也。效伯高不得,猶為謹敕之士,所謂‘刻鵠不成尚類鶩’者也;效季良不得,陷為天下輕薄子,所謂‘畫虎不成反類狗’者也。”
馬援希望他的兩個子侄馬嚴、馬敦要謹言慎行,學(xué)習(xí)龍伯高而不要學(xué)習(xí)杜季良,雖然馬援本人對這兩個人都非常的喜愛和敬重,但他告誡子侄:龍伯高是位謙恭謹恪之士,學(xué)習(xí)他,即使不像他,猶不失為謹敕之士,這樣人生就沒有禍患。杜季良屬于豪俠仗義之人,學(xué)習(xí)他,萬一學(xué)不像,有可能變成天下輕薄子弟,禍患必將殃及自身。
可惜的是,馬援自己本人也是因言獲罪,含冤而死。
在教子成長方面,我以上提及的近代三個人物都是我們學(xué)習(xí)的楷模:曾國藩,梁啟超,傅雷。他們的家書無不體現(xiàn)著作為一位父親,對自己兒女的深情關(guān)切和悉心教導(dǎo),對兒女們的修身、為人、處世、學(xué)業(yè)、感情、理想等各方面無微不至的諄諄教誨。
我們是如何扼殺孩子的
從本章節(jié)開始,我們來簡單談一談現(xiàn)代教育的普遍問題。也許會寫得比較極端,但看在我一片赤誠丹心、內(nèi)心反復(fù)吶喊“救救孩子”的份上,還請讀者朋友們諒解。
我們到底是如何扼殺了孩子的天性的呢?
捧殺——我們有些父母對孩子無限度溺愛,無底線的慣縱,每天讓孩子過著小皇帝般的生活,在親朋鄰里面前一味夸耀孩子的學(xué)習(xí)成績,不斷渲染和夸大孩子的優(yōu)點,以至于“傷仲永”的故事不斷上演,致使江郎才盡的孩子比比皆是。正所謂:“小時了了,大未必佳。”
棒殺——我們有些父母脾氣暴躁,毫無耐心,孩子犯了一點點錯誤,不知道循循善誘,引導(dǎo)孩子改過遷善,卻每每對孩子污言開罵,甚至拳腳相加,對孩子管教過于嚴格,控制自由,缺乏人情味;這樣子的家教培養(yǎng)下的孩子,只有可能培養(yǎng)出兩種人:懦夫或暴徒。要么被罵怕了,被打怕了,從此唯唯諾諾,毫無主見,軟弱無能。要么就是催生出了嚴重暴力傾向,以至于危害社會。
暗殺——有些父母一到孩子過生日,就大擺宴席,大肆慶祝,鋪張浪費,給孩子從小一種特別的尊貴感和優(yōu)越感;又有些父母拼死拼活的賺錢,只為了給兒女留下大筆財富,不讓兒女輸在所謂的起跑線上,客觀上讓兒女舒舒服服的成為一名“啃老族”;還有一些父母,天天在家當著孩子的面吵架,夫妻感情淡漠,婚姻關(guān)系瀕臨破裂,從小在孩子心目中種下仇恨而不是彼此關(guān)愛的種子;有些父母對家中老人不孝順、家庭成員相處不和諧,給孩子從小種下“不相信家庭,不相信世間還有愛”的觀念。諸如此類,敗家子或問題少年應(yīng)運而生。
悶殺——有些父母按照所謂成年人的“正確”價值觀給孩子任意規(guī)劃未來,殊不知自己的價值觀早已被世俗的功利主義所污染,錯誤的引導(dǎo)孩子走向自認為正確的人生道路。殊不知很多時候,作為父母的我們,并不是孩子的老師,孩子才是我們的老師。他們是純粹的,沒有被社會污染的,而我們早已不是原來那個真實的我了。這類父母給孩子規(guī)劃學(xué)業(yè)、愛情、婚姻、工作等等;孩子所有的一切都盡在自己的掌握之中,孩子從小到大毫無自由,就像一個“囚徒”一樣,被一層層包裹起來,從來沒有也從來不敢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、去學(xué)自己想要學(xué)的專業(yè)、去愛自己喜愛的人、去從事自己感興趣的工作。最后這類孩子在慢慢長大中變成了一個個徹底的庸人!
誤殺——有些父母本著一片好心,認為自己是過來人,自己吃過的苦,受過的累,不希望在孩子身上再次發(fā)生,基于這種心理,再加上自己作為父母的身份,本能的認為自己有責(zé)任、更有權(quán)利去引導(dǎo)孩子走向所謂的“正軌”。孩子稍有偏離,作為父母,就焦急緊張的不得了,有些父母甚至?xí)刑焖聛淼母杏X。大多數(shù)父母就屬于這種好心卻辦了壞事的典型。孩子成績稍有落后,就立馬給孩子報補習(xí)班;孩子最近多打了會球,就要求孩子加班加點學(xué)習(xí);孩子最近稍微晚起了會,就不斷催促嘮叨沒完;這類父母,每天神經(jīng)緊張,撲風(fēng)捉影,教育孩子本來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一件和孩子共同成長的事情,結(jié)果卻變成了一件苦差事。這樣培養(yǎng)出來的孩子,最終大多不過普通人而已。
還有各種殺。。。。
如何教育好孩子
如果僅僅是把當今各種家庭教育問題羅列出來,而不提供一些可供參考的方法,未免太過不道義。上一章節(jié)的教子方法都過于偏激,不符合儒家的中庸之道。“中道而教”是家庭教育的最高標準,教育孩子既不能過于現(xiàn)實,又不能過于理想;既不能過于嚴厲,又不能過于溺愛;既不能過于控制,又不能過于放縱。掌握這個“度”很難,需要智慧。以下是我的一己之見,僅供參考:
三顆心:愛心,耐心,童心。
作為父母,應(yīng)該以一顆真誠的愛心,與孩子交流、互動、探討。在身份上我們雖然是父母,但在人格上,我們與孩子是平等的,沒必要每天板著一張嚴肅的臉孔,微笑才是打開孩子內(nèi)心,與孩子真誠溝通的法寶。這一點,我們應(yīng)該學(xué)習(xí)西方,與孩子做朋友,走進孩子的內(nèi)心世界,多問問題,而不是提供答案,讓孩子思考和選擇,而不是給孩子結(jié)論和命令。
和孩子交流,作為父母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,不要老是覺得孩子怎么這也不懂,那也不懂,不是他們不懂,而是他們根本不需要懂,成年人的世界請停留在成年人身上,讓孩子保存著那份純真。請耐心的傾聽孩子的聲音:傾聽他們的故事、他們的心愿、他們的煩惱、他們的期盼、他們的抱怨。。。因為只有這樣,我們才能真正懂得孩子們的世界。
孩子沒有做過父母,孩子沒有年長過;可是我們卻做過孩子,我們年輕過;孩子不可能知道作為父母是什么感受,但我們肯定知道做孩子是什么感受。孩子身上有的優(yōu)點和缺點,我們曾經(jīng)也擁有過。孩子犯的過錯,我們曾經(jīng)或許也犯過。孩子的叛逆行為,我們曾經(jīng)也如此,甚至更加嚴重。所以作為父母,請保持一顆童心,一顆孩子之心。這樣我們才能做到“換位思考”,才能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。最簡單的一條是:和孩子溝通時,尤其是與兒童時期的孩子溝通時,請保持和他們同一視覺角度,你可以蹲著或者跪著,這樣你看到的世界就和孩子是一樣的了。想一想:一個住在20層的人和一個住在1層的人,看到的景色是同樣的嗎?道理已經(jīng)很清楚了。
畫面思維
兒童時期的孩子,大多是畫面思維,而不是邏輯思維和系統(tǒng)思維。孩子最大的能力是模仿,而畫面是最好的模仿素材。央視有一則廣告:“媽媽,洗腳。”我就認為這則廣告策劃的很好,當我們給自己的父母盛洗腳水時,孩子就會模仿給我們盛洗腳水。當我們在家給父母盛飯時,孩子就會給我們盛飯。以此類推。構(gòu)建圖像和畫面,是教育兒女最好的方法之一。所謂的家風(fēng)代代相傳,靠的就是畫面和行為教育。
其實畫面思維,不僅在兒童教育中廣泛適用,在青少年教育中也同樣適用,舉個我自己的親身例子:
讀書的時候,我非常非常的用功,高一時,我戴上了近視眼鏡。
有一次,我的爸爸把我叫到身邊,笑嘻嘻的和我說:"戴上眼鏡了哦?"
我也笑嘻嘻的回答到:"是哦!"
爸爸突然神情嚴肅了些,說道:"既然戴上了眼鏡,以后就要靠腦袋養(yǎng)活自己,別到時候,眼鏡戴上了,書沒讀好,回家耕地種田,牛尾巴一甩,把你眼鏡甩掉田里了,你眼前一片模糊,到處找眼鏡,鄰居們看見了,笑得腰疼,你丟得起這個臉,我丟不起啊。。。"
從此以后,我的腦海中都會有一幅這樣的圖畫:我戴著眼鏡耕地種田,牛尾巴甩掉我眼鏡,我滿地找眼鏡,旁邊是鄰居們的各種冷笑。。。
我想我現(xiàn)在之所以能夠用知識賺錢,爸爸的這一番話功勞不小。
感性思維
當今的孩子大多是鋼筋混泥土式的思維,而缺乏感性思維。因為當今的孩子大多是在高度發(fā)達的物質(zhì)世界中成長起來的,每天看到的都是高樓大廈;坐的都是私家轎車;穿的都是奢侈名牌;吃的都是山珍海味,玩的都是電腦手機。。。孩子過早的成熟著,過早的侵染著繁華的物質(zhì)世界,功利主義的思潮過早的植根于他們心中。他們不再系統(tǒng)看書,不在寫詩歌,不在相信哲學(xué)。我曾經(jīng)說過:大自然是我們最好的老師。若想要孩子身心平衡,若想要孩子還能感受生命的真諦,若想要孩子還有一絲絲的詩情畫意,那么請帶他們多去大自然走一走,看看百花齊放,聽聽百鳥爭鳴,領(lǐng)略下大海的廣博,感受下攀登到山頂后那“一覽眾山小”的豪邁。唯有如此,孩子在成長過程中,遇到任何艱難困苦,潛移默化之中,他們會向大自然叩問真理。
行為教育
行勝于言,身教永遠是教育的最有效方法之一;我們大多數(shù)父母的尷尬在于自己沒有做好行為榜樣,就去教育孩子,結(jié)果被孩子的反問給搶回來,無話可說。很多父母經(jīng)常質(zhì)問孩子:“為什么只考這么點分?為什么讀書不努力不用功?爸爸媽媽的錢都是血汗錢,辛苦賺來的,你這樣的成績不是在浪費父母的勞動嗎?你就不能心疼心疼父母,努力考好一回?”每每這個時候,有些孩子就會反問道:“你們當年讀書的時候還不如我呢?你們每天在家都在干些什么呢?你們每天都在看各種娛樂節(jié)目,電視聲音開得那么大,叫我怎么靜得下心來讀書?”此類尷尬時有發(fā)生。作為父母,是孩子的第一效法對象;孩子接觸最早的人就是自己的父母;如果不能成為孩子的榜樣,那么我們在孩子心目中又怎么能有分量呢?很多幼兒園的小朋友發(fā)生口角時,經(jīng)常會有如下對話:“我爸爸是警察,你爸爸是壞蛋,我爸爸專逮你爸爸。”“你爸爸才是壞蛋,我爸爸是大英雄。”在孩童心中,自己的父母是最高大的形象。所以請做好父母的行為榜樣,給孩子高尚的參考標準。作為父母,在家晚上看看書,孩子就會自覺的看書;在家多多關(guān)愛老人,孩子就會自覺的充滿孝心。在家早晨早點起床,孩子自然不會天天賴床。很多事情,我們做好了,其它的事情,不用我們說,自然會發(fā)生。
曾國藩一身克己修身,給子弟做好榜樣,他在給弟弟的信里面曾經(jīng)說:“每日楷書寫日記,每日讀史十頁,每日記《茶余偶談》一則,此三事未嘗一日間斷。”而這些,只是曾國藩修身、為學(xué)、做人的態(tài)度的一個縮影。正因為他這樣數(shù)十年如一日的嚴于律己,曾氏家族在他的影響下,人才輩出。
正面激勵
教育孩子大多數(shù)情況下應(yīng)該多認同、表揚、鼓勵和贊美。孩子的天性是需要發(fā)掘的,否則就有可能被湮滅。孟子講:“人人皆可為堯舜”,既然每個人都有成為圣賢的可能,但為什么成為圣賢的人那么少呢?歸根揭底,就是孩子的天性被壓制了。尤其對于那種從小比較自卑的孩子,更需不斷地鼓勵和贊美,唯有如此,他們才能重塑信心,相信自己,相信未來。所有的孩子出生的時候幾乎沒有什么區(qū)別,長大后參差百態(tài),千差萬別的原因,大概就是從小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不同導(dǎo)致的吧。舉個例子:
我曾經(jīng)在一個游泳館,看到一對中國的父母帶著自己6歲左右的小男孩游泳,泳池邊有一個大概1米的跳臺,小男孩看著很新奇,走上跳臺想跳下去,跳之前小男孩看了看自己的媽媽,媽媽發(fā)現(xiàn)了,立馬跑過去:“寶貝,這不能跳的,多危險啊。下次記住了,不能跳。”過了一段時間,一對外國父母帶著自己6歲左右的小女孩也來游泳,小女孩也看到了這個1米跳臺,同樣充滿好奇,也想從這個跳臺上跳下去,她在跳之前,同樣也用眼神詢問了下媽媽,媽媽看著她,充滿微笑,附著一個跳下去的手勢說道:“jump!jump!”小女孩,噗通一聲跳入泳池,沒有發(fā)生任何危險。
當我親眼目睹這兩個同樣的場景卻是不同結(jié)果的事件時,我突然明天了為什么中國的孩子長大后缺乏創(chuàng)新而顯得死板。那是因為我們從小就被限制了天性,我們的勇氣從小就被遏制,我們的好奇心從小就被扼殺。同樣是用眼神詢問父母,同樣是征詢父母的意見,中國的小男孩希望得到的是允許;而外國的小女孩希望得到的是鼓勵。教育就是這樣把人和人慢慢的區(qū)別開來。
反面激勵
一味的鼓勵、贊美也不一定能培養(yǎng)出優(yōu)秀的好兒女來。什么時候該贊美,什么時候又該批評,這個要權(quán)衡,因人因時因事而變。大體上來說:對于那種驕傲自滿,自戀狂妄的孩子,需要批評批評,偶爾打擊一下他的氣焰,否則未來的人生道路難免要吃大虧的。
王獻之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的兒子。他從小就跟父親練字。獻之很聰明,八九歲就寫得一手好字,常常受到人們的夸獎,他漸漸自滿起來了。
有一天,獻之獨自在書房里練字,模仿父親的筆法接連寫了十幾個“大”字。他選了一個字送給父親看,滿以為會得到稱贊。誰知,王羲之看了什么也沒說,只是提起筆隨手加了一點兒,“大”字變成了“太”字。
獻之又興沖沖地把“太”字送給母親看,母親指著“太”字的一點兒說:“就這一點兒寫得好,很像你父親寫的。”
獻之聽了,頓時滿臉通紅,十分慚愧。他想,父親真了不起,隨手點了一點兒,就寫得那么好。他又回到父親的書房,問道:“別人都稱贊您的字寫得好,您有什么秘訣嗎?”王羲之哈哈大笑起來,他撫摩著獻之的頭說:“秘訣?有。你明天早晨到屋后的小花園去看看吧!”
第二天清晨,獻之來到小花園,見父親已坐在石凳上聚精會神地寫字了。王羲之見兒子來了,指著園里的18口大水缸說:“你不是問秘訣嗎?秘訣就在這些大水缸里面。你把這18口大水缸里面的水寫完就知道了。”
從此,獻之學(xué)著父親的樣兒,每天早早起來寫字,日復(fù)一日,年復(fù)一年,堅持不懈地勤學(xué)苦練。后來,他也成了大書法家。
一個人年少成名未必是好事,特別是對于一個孩子來說,雖然我們都喜歡“出名要趁早”這句話,但大多數(shù)太早成名的年輕才俊晚景都不怎么好。歸其原因,就在于年輕時沒有遭遇逆境,太過順利了。所以孟子才說:“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勞其筋骨,餓其體膚,空乏其身,行拂亂其所為,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 ”
明朝宰相張居正從小就被譽為神童,被贊為“江陵才子”,滿腹經(jīng)綸,才華橫溢,相當自負。13歲參加鄉(xiāng)試,對答如流,試卷答得非常漂亮。主持考試的是時任湖廣巡撫的顧璘,他非常欣賞張居正的才華,但卻執(zhí)意讓張居正落榜不中。因為顧璘認為:“張居正不是一般的人才,將來一定會對國家做出重大貢獻。但是13歲就讓他中舉,這么早入了官場,將來不過是多一個官場上風(fēng)花雪月、舞文弄墨的文人,對國家其實是一種損失。不如趁他現(xiàn)在年齡小,給他一個挫折,讓他多經(jīng)歷一些。”
3年后,16歲的張居正再次參加了鄉(xiāng)試,并考中了舉人。恰巧這年顧璘在安陸(今湖北安陸市)督工,張居正前來拜見,顧璘很高興,對他說:“古人都說大器晚成,這是作為中材的說法罷了,當然你不是一個中材。上次耽誤了你3年時間,這是我的錯誤。但是,我希望你有大的抱負,要做伊尹,做顏淵,不要做少年成名的秀才。”說完,解下了自己犀牛皮的腰帶送給他,說:“你將來是要系玉帶的,我的這一條配不上你,只能暫時委屈你了。”
張居正的確沒有辜負顧璘的一片苦心,日后正是他主持了明代歷史上最重要的改革,成為一代名相。清代的蔡岷瞻評價說:“明只一相,張居正是也。”
作為明代最杰出的政治家,張居正一生最感激的人,就是曾經(jīng)讓他落榜的顧璘,他后來在寫給友人的信中說道:“仆自以童幼,豈敢妄意今日,然心感公之知,思以死報,中心藏之,未嘗敢忘。”意思說:我那時候年齡還小,不知道將來會有什么樣的發(fā)展,但是我內(nèi)心知道顧大人是真正懂得我的人,即使以死相報也在所不惜,這種想法,我到現(xiàn)在還不敢忘記。
顧璘對張居正的磨礪、教導(dǎo)和提攜,可謂正中有反,反中有正。乃教育的上乘之法。雖不是家庭教育的范疇,卻可以作為家庭教育的藍本。我們的孩子在教育過程中,就需要動靜結(jié)合、陰陽平衡、正反相輔。在他們低落時,及時給予鼓勵;在他們驕傲?xí)r,立馬給予提醒。在他們絕望時,我們要點燃他們的希望;在他們縱情幻想時,我們要給他們分析客觀現(xiàn)實。這樣他們才能走在“中道”上:既重視當下,又憧憬未來。